•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 google

软件资讯

姥姥被地上哭闹的孩子绊倒半天起不来,孩子摔倒了该不该扶?第一时间给予鼓励与安慰,..

  • 更新日期:2025-07-01
  • 查看次数:1

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来说,探索着未知的世界是一件相当愉快的事情,他们特别喜欢跑跑跳跳,到处发现一些新鲜的事物,但因为孩子的平衡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因此也总会出现栽跟头的现象。

而多数家长在看到孩子摔倒之后,看见他们倒在地上哇哇大哭时,便会感到心急如焚、手足无措。

昨天,晴晴带着刚学会走路的甯甯去找外婆,打算一起去隔壁商场吃饭。而在前往隔壁商场吃饭的路途中,路过了一块大草皮,晴晴便把后到底该不该扶甯甯从婴儿车上放下来,让他自己走。小家伙走起来有模有样的,不一会儿功夫就走到我们前面好几米的地方。外婆刚想夸孩子走得特别稳时,就见甯甯一不小心地便趴在了地上,外婆心慌地想过去扶宝贝孙子,却被晴晴给一把拉住了,说“让他自己来。” 看着孩子哭得特别委屈,外婆看得特别心疼,又想着不好去插手女儿管教孩子。

面对孩子在摔倒之后,到底该不该扶起来?想必不同家长都会采取不一样的选择,然而这些方法对孩子的成长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家长不能不知道!

孩子摔倒该不该扶?家长不一样的选择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指责绊倒孩子的障碍物

孩子在玩耍过程中难免都会被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给绊倒,而往往家长在看到孩子摔倒后,那些绊倒孩子的障碍物,比如桌子、椅子、沙发等,都会成了“背锅侠”。

多数家长都会当着孩子的面去打桌子、踢椅子并大声地说“都怪你!都怪你!把我家乖宝贝给摔疼了!”

针对这种做法专家表示,对孩子来说确实能够有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让孩子短暂的忘记疼痛,但是家长这样的行为只会养成孩子推卸责任的怀习性,未来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总会有千万个理由来把自己的行为给推卸的一干二净,这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心疼的马上把孩子抱起来

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摔倒之后,就好似怕孩子会摔碎般,便会以光速的速度赶到孩子面前,一把把孩子往怀里抱,一边安慰孩子一边说,“宝贝乖、宝贝不哭。”

对此,专家表示,家长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事事依赖的坏习惯,孩子也会有“天塌下来还有家长顶着”的观念,间接造成孩子在独立方面较差。

任由孩子哭闹,家长也不理会

孩子在耍玩的过程中,难免都会有嗑碰,当孩子摔倒之后,有很多家长都会想着多大点事儿,便任由孩子哭闹,认为等到孩子哭够了就不会哭了,自己也会站起来,这样还能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勇敢。

对此,专家表示这种置之不理的做法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可是一种不小的伤害。当孩子摔倒之后,哭闹是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当家长来到孩子的身边,孩子心中就会有满满的安全感,从而获取勇敢。当孩子心被家长的关心、陪伴的爱给充实了,才会形成一种坚强的力量。

如若让孩子感受到孤立无援,就会致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变得敏感、自卑而脆弱。

现今多数家长在面对孩子摔倒之后,常常会使用这几种方法,但不管是哪种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当家长在面对需要受帮助的孩子时,请要在第一时间内,适时地给予鼓励与安慰,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面对需要帮助的孩子,请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和安慰

在你眼中,孩子常常是喜欢探索、具有创造力;喜爱与他人分享的、具有合作立,而身为家长的你,针对孩子向来都是支持、接纳与安慰,那么,相信你和孩子的关系是和谐的。

你很了解孩子的世界,你的鼓励与指引都会让孩子信任你、依赖你,因为你尊重他、愿意去相信他,这种身心愉悦的情感联结,便是亲密无间的,也是安全的依恋关系。

为什么我们应该“第一时间”就给予孩子鼓励与安慰呢?其实这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对孩子建立安全依恋模式,要知道,孩子对家长的依恋,是孩子是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关键。

经研究发现,18个月大的依恋模式,是可以预测孩子18岁以后的依恋型态,或者可说早期的重要环境,是能够影响到孩子大脑的发育,其中又以3岁以前的影响最为明显。

何谓依恋?

指的是人与人缔结紧密关系的能力。

依恋的最初形式就是与母亲的关系,而后在长期的人际互动中逐渐成型,依恋形式对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拥有稳定型依恋的孩子安全感会更加充足,能够放心向外探索、发展认知、行为等其他社会功能,具体表现就是更加自信、大胆、耐挫力更强;而依恋障碍的孩子常常缺乏勇气与自我肯定,抗压能力差了,遇到不顺心的事很容易就会变崩溃,产生自我怀疑。

建立安全依恋模式

在一次母婴观察实验中,一位母亲接受研究人员的指示下必须要离开,当看到母亲离开,孩子便开始大哭,但哭了一会儿便会自己安抚自己,并安静下来开始自己玩起游戏。

过了一会儿,母亲回到孩子身边,孩子明显表现出极度兴奋的情绪,并张开双臂获取期待中的拥抱,跟母亲粘了一会儿后,便又能自己玩自己的了。

从而可知,安全型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多半情绪较为稳定,且会持续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内化很多安全感在心中。而这种孩子长大之后,往往情商都会很高,人们和他们相处一般也都会很舒服。

你若是需要他,他便有足够能量给予;你若离开他,他也不会有被抛弃以及崩塌的感觉,还有一些不必要的怨怼。这是因为他们在和家长早期的相处中,已经认定了“我是可爱的、有价值的;这个世界是值得信赖且有希望的。”

根据相关统计,约有60%的人都是属于安全型依恋,其他40%则是属于非安全型。而透过依恋研究中,心理学家们承认,同年时期依恋有损伤,成年之后确实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倘若自小就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有能量的、被支持着的,那么其内在的焦虑与抑郁就会相对减少很多;但倘若认定自己是孤独无助的、没人喜欢的,那么内在的焦虑感和抑郁都会直线上升。

建立安全依恋模式,父母该怎么做?

孩子3岁之前,主要扶养人(母亲)尽量不要离开孩子超过3个月。

这个数字是来自于心理学家的临床观察,3个月以上的分离就会致使创商。

所以,尽量不要在3岁之前和孩子长期分离,哪怕不得已的短期分离,也需要确保孩子有熟悉、信赖的第二扶养人在场,比如疼爱孩子的姥爷、姥姥,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长们的缺席。

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稳定自己的情绪。

当然也不是说,你做了家长就不可以有任何属于自己的情绪,还不可以对孩子发脾气、不可以有失控的状态。而是要作为家长的你,能确保大多数时候的自己状态都是稳定且是可控制的,给孩子充满安全感、有爱的回应也就足够了。

多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学会和孩子共情,即便做到这一点很有挑战性,但孩子的情况需要家长保持长期关注才可以。

今日互动话题:在看到孩子摔倒时,作为家长的你会去扶吗?你认为扶不扶真的会影响孩子吗?欢迎下方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