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充电宝爆炸的罪魁祸首,请以充电宝频频爆炸,背后黑手究竟是谁?
- 更新日期:2025-07-02
- 查看次数:4
最近,充电宝安全事故频上热搜——地铁站冒烟、飞机上起火、甚至床头自燃这个日常必备的“续命神器”,为何频频变身“便携炸弹”?究竟是产品质量问题,还是使用方式不当?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充电宝爆炸背后的真相。
1. 事故频发:哪些充电宝最危险?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抽查数据,近30%的移动电源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以下两类:
山寨杂牌充电宝:低价劣质电芯、无过充保护,甚至虚标容量(比如标注10000mAh,实际仅5000mAh)。
改装二手充电宝:回收旧电芯重新组装,电路老化极易短路。
典型案例:
2024年5月,某乘客携带无品牌充电宝在高铁上冒烟,导致车厢紧急疏散。
2023年,深圳一市民网购“超薄快充”充电宝,充电时发生爆燃,烧伤手指。
2. 幕后黑手:三大致命原因
(1)劣质电芯:省成本的代价
正规充电宝采用**锂聚合物电芯(安全但成本高),而劣质产品多用淘汰的18650钢壳电芯(易发热、漏液),甚至废旧电池翻新。
(2)保护电路偷工减料
国标要求充电宝必须配备过充、过放、短路、温度保护四重机制,但杂牌产品常省去这些模块,充电时如同“裸奔”。
(3)使用场景不当
高温环境(如车内暴晒)会加速电芯老化。
边充边放(同时给手机充电和自身充电)导致电路超负荷。
3. 怎样避开“炸弹”?四招自保指南
1. 认准“双认证”:查看是否有CCC(中国强制认证)和CQC(自愿认证)标志。
2. 警惕“低价陷阱”:低于市场价50%的充电宝,大概率是劣质货。
3. 避免“三无”产品:拒绝无品牌、无生产日期、无合格证的充电宝。
4. 安全使用习惯:
- 勿长时间充电(充满即拔)。
- 避免重摔、浸水。
- 充电时远离易燃物。
4. 行业乱象:监管为何难根治?
尽管国家已出台《移动电源新国标》(GB/T 35590-2023),但仍有漏洞:
电商平台成重灾区:部分商家通过“贴牌代工”逃避责任。
消费者维权难:爆炸后取证复杂,往往不了了之。
专家呼吁:建立“充电宝黑名单”制度,对多次抽检不合格的品牌强制退市。
结语
充电宝爆炸不是偶然,而是劣质产品与不当使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消费者,我们既要学会甄别合格产品,也要养成安全使用习惯。毕竟,谁也不想让“救命充电宝”变成“隐形手雷”。
你遇到过充电宝安全问题吗?欢迎留言曝光问题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