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 google

软件资讯

高考志愿付费超10亿,周末谈|高考“第二战场”

  • 更新日期:2025-07-05
  • 查看次数:4

高考志愿付费超10亿

高考结束了,考生们好像可以松口气了。

然而,另一场“战斗”——志愿填报,早已拉开了序幕。相比前者,它一点也不轻松。

关于其意义,大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考得好不如报得好。虽不免夸张,但足见填报志愿在考生和家长心中的重要地位。加上来自高校、社会机构的推波助澜,更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焦虑氛围,使之成为炙热的“高考经济”的一个缩影。

它有多炙热呢?市场上高考填报服务课动辄几千元,数万元的课程也不鲜见。有些所谓的名师指导,更是一课难求,手慢了还抢不到呢!根据部分市场机构的测算,在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已经超过了10亿元。

我们对那些不惜重金咨询的家长表示绝对的理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实乃人之常情。可怜天下父母心,当爹做妈的都希望子女有个好的前程。既然孩子在“主战场”的仗打完了,那自己就得在填报志愿的“第二战场”加把劲,至少不能“掉链子”,给孩子“拖后腿”。

图源:视觉中国

从现实的逻辑出发,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如火如荼,源于旺盛的市场需求。这背后根源在于,高中教育长期以来是“严重瘸腿”的,大部分高中只注重“提分”,忽视了“育人”,大部分高中生都是放榜后才“临时抱佛脚”,开始突击决策未来的专业方向,要么“跟着感觉走”,要么“被人牵着鼻子走”,考生在决定自己的“人生大事”上常常是被动的、茫然的。

因为相关信息和知识储备的匮乏,相当一部分家长是懵懵懂懂的,再加上“不能浪费一分”“同样的分数、不一样的人生”等功利思维的侵蚀,一些家长和考生难免“病急乱投医”。而一些机构借滑档、退档制造的危机感和“保录取”的承诺,就成了撬开家长钱包的杠杆。这个“市场”如此红火、连年增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图源:视觉中国

我们无意否定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有其存在的市场需求,但话还是要分两头说:一方面,要承认和尊重正常的市场行为,在法律法规框架下,只要商家能提供价有所值的正规服务,应该支持;另一方面,对缺乏资质、虚假宣传甚至欺诈消费等不合规甚至违法行为,也要主动出击、及时整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都有相应的规范,不能让家长们当冤大头。

治本,关键在于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教育部上线的“阳光志愿”系统就开了个好头,它集成了专业库、院校库和就业前景数据,为高考生填报志愿提供了可借鉴参考的路径。但这也只是开了头,更长远的,还是高考生学生生涯教育体系的系统构建,把高中学业、大学专业、未来职业贯通,通过制度化设计解决“何时教、谁来教、教什么”的问题。

高考志愿付费超10亿

坦率地说,报个好专业、将来找个好工作,这人之常理常情。但同时,我们也不必过于“急功近利”,应该把眼光再放长远一些。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狂飙突进的今天,技术变革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更新与淘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所谓“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今天的“热门”,明天就可能“落伍”而成为偏门。我们不妨多让孩子自己做主,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其他现实条件填报志愿、选择未来专业。毕竟,自己热爱的才是最好的。

高考志愿付费超10亿

总监 制丨骆红秉

监 制丨李绍飞

编 辑丨陈艳欣

审 校丨天明

来 源丨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