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 google

电脑软件

干部违规审批获晋升,为“违规”干部容错免责并晋升,传递什么信号?

  • 软件版本:
  • 软件大小:
  • 更新日期:2025-07-05
  • 下载次数:3
下载地址

详细介绍

湘伴导读

日前,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纪委监委通报一起容错免责典型案例:区管干部谢某某在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中违规审批,但出于公心、为企业着想,被容错免责并获晋升。

干部违规审批获晋升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纪委监委通报一起容错免责典型案例。图源“江苏新闻”微信公众号

这一案例引发广泛关注。有人点赞“这是为敢闯敢试者撑腰”,也有人质疑“违规操作都能免责提拔,规矩岂不成了一纸空文”。

公众的疑虑,折射出对规则边界与担当尺度的深层关切——容错机制怎样在激励创新与守住底线间取得精准平衡?也就是说,当“违规操作”与“为公初心”交织时,怎样避免“一罚了之”的机械性,又防止“容错泛化”的随意性?

公众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从“违规审批”到“容错免责”,短短几个字的转变,很容易让人产生“法外开恩”的错觉。

毕竟,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划定行为边界,倘若违规行为能轻易被豁免,甚至成为晋升的“加分项”,那么制度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就很难得到保障。

在部分地区,就曾出现过以“容错”为名掩盖失误、逃避责任的乱象,这些前车之鉴加剧了公众对此次事件的警惕。

然而,冷静审视这起案例会发现,容错并非“一容了之”。

当地纪委监委通报中明确指出,谢某某的违规行为发生在推动重大产业项目的特殊情境下,且“出于公心”“未谋取私利”“企业及时补充材料”。从违规行为发生到项目完全合规后作出容错决定,既亮明了“宽容失误而不纵容错误”的态度,也让广大党员干部吃下了“定心丸”。

在湘伴君看来,容错容的是无心之失、探索之误,而非明知故犯、违规乱纪。换句话说,容错不是对规则的破坏,而是对规则僵化执行的纠偏,是为了让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发展大局。

过去在一些地方,部分党员干部抱着“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保守心态,背着“问责恐慌”的沉重包袱,为了不出错而罔顾实际机械执行,导致挫伤干事锐气、贻误发展时机。

“容错免责还晋升”,就是在传递一种鲜明的信号:鼓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大胆创新。这远比口头强调“鼓励担当”更具说服力。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就比如,谢某某的积极作为,让项目提前3个月开工,不仅为企业节省了200余万成本,还加速了产业升级的步伐,更重要的是,这一案例成了当地营商环境“行走的名片”。

从实际出发、从发展出发,多给一心为公者容错空间,多为勇于担当者主动正名,让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拿出经得起审视和检验的创新举措,最终受益的还是地方发展和民生福祉。

当然,要想真正鼓励党员干部“勇担当”,靠典型案例来道德倡导还不够,还需要尽可能地把单个案例制度化。这也是让容错机制运行起来更具透明度与公信力的前提。

比如,个别地方的容错决定还止步于“结果通报”,对具体的容错依据、评判过程、监督程序缺乏详细说明,这就容易引发“暗箱操作”的猜测。

事实上,容错机制与监督机制本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容错不是“护身符”,更不是“挡箭牌”,它需要严格的监督和约束来保驾护航。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容”前评估、“容”中跟踪、“容”后监督的全链条机制,确保每一次容错都经得起检验;另一方面,要强化信息公开,通过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公开决策过程,让公众看到容错的边界和尺度,消除误解和疑虑。

当前,我们的改革航船已驶入深水区与无人区,硬骨头不会少、攻坚战不会小,每一寸前行都浸透着艰辛。

各地在落实容错机制时,既要传递鼓励担当的积极信号,也要守住规则与制度的底线。当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创新时既敢“闯”敢“试”,又不越“雷池”半步,方能真正实现“为担当者担当,让有为者有位”的良性循环。

文 | 曹茜茜

编辑|夏 鸿

一审 |曹茜茜

二审 |邓晶琎

三审 |唐 婷

更多新闻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