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 google

软件资讯

闽剧-福建地方戏曲剧种

  • 更新日期:2025-07-06
  • 查看次数:3

闽剧

《闽剧》,此词条收录于07/06,仅供参考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中国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流传至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美国等华人旅居地的福州方言区。

      闽剧历史悠久,主要发展于明清时期。明万历年间,“儒林戏”盛行,结合了外地声腔和俗曲俚歌,特色为“逗腔”。明后期逐渐形成了“平讲”“江湖”“唠唠”三者合一的班社。明末清初,闽中地区流行民间小戏“地下坪”“牵草索”,与外地戏班相结合形成了以江西弋阳腔融合当地民歌俗曲为主要唱腔曲调的“江湖调”,奠定了闽剧的曲调基础。清光绪末年,“儒林班”逐渐与“平讲班”“唠唠班”三者合一,时称“前三合响”,并形成了“闽班”,演出的即为“闽剧”。闽剧的唱腔由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啰啰和板歌六个部分组成,统称为“榕腔”,演唱讲求朴素自然、干净利落,运用喉腔、鼻腔、腹腔、胸腔共鸣交替的变化以增进效果。闽剧的曲牌大部分从弋阳腔、四平腔、徽调和昆曲衍变而来,主要伴奏乐器有横箫、唢呐等。闽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种,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代表性剧目有《炼印》《荔枝换绛桃》《紫玉钗》等。

      闽剧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也是福州地方戏曲的代表,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表演技巧,是福州方言的活化石,是闽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20日,闽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45。2019年11月,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