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 google

软件资讯

全球高温超40℃走向常态化,杭州“高烧”不退!40℃已成常态?“全球沸腾时代”下的生..

  • 更新日期:2025-07-06
  • 查看次数: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连日来,杭州仿佛被架在“火炉”上炙烤,高温预警接连不断,马路热浪翻滚,空调成了“续命神器”,让人感到酷热难耐的是,一天中高温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久,一天有7个小时在35℃高温线上——而这背后,正是一场愈演愈烈的全球气候危机。当杭州的酷暑与联合国“全球沸腾时代”的警示重叠,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现实:气候变暖已从遥远的学术报告,演变成每个人头顶的“烤”验……

气候变暖的健康风险

1.气候变暖增大传染病风险

2014年,法国一项研究提取了一种被封存在永久冻土中长达3万年的病毒,并在实验室对其重新加热,病毒迅速复活[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及高海拔地区(比如青藏高原)冰川和永久冻土中的远古细菌和病毒可能会被释放出来,随着河流、洋流散播到世界各地,构成人类新的健康威胁。长期趋势看,气温升高和降雨模式改变,引起蚊子、钉螺、蜱、跳蚤等病媒生物的数量和分布发生变化,增大登革热、疟疾、血吸虫病等虫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和流行范围。此外,洪涝等极端天气能增加水污染,造成霍乱、痢疾、伤寒等经水传播疾病暴发的可能性。

2.极端天气诱发过敏疾病

气候变暖导致花粉季延长,诱发更多哮喘、过敏等病例。由于洪水和极端降雨增加,可导致家庭霉菌、真菌等变应原浓度的增加,引发过敏性气道疾病发病。气候变暖还会带来野火、沙尘暴和灰尘暴等空气污染事件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气温升高和太阳辐射会导致大气中臭氧浓度上升。气候变化可影响大气污染事件的严重程度和频率,从而共同影响过敏性气道疾病的发病与严重程度。

3.热浪寒潮加重心肺负担

气候变暖不一定是天气越来越热,有时候是热的时候更热,冷的时候更冷。...为了调节体温,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都在超负荷运转,导致心脏病、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的急性发作增多[2]。极端天气下,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基础病)非常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老年人对温度的敏感度下降,适应力不如年轻人,夏天容易中暑。热浪天气的增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容易中暑。日本有一位法医写过一本书《不平等的尸体》,里面提到在日本“孤独死”中常见的死因是中暑,原因在于很多老人想省钱舍不得开空调。

4.气候变暖可致药物失效

有调研发现,有老年人以前吃的降压药在大热天不管用了;有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的老年人还发现药物失效还容易中暑[5]。

据了解,高温天可能导致药物本身贮藏不当而失效,也可能导致某些药物失效或增加中暑风险。比如有些降压药有利尿作用,有些解热镇痛抗炎药也会促进出汗,客观上增加药物失效或中暑可能。再就是部分精神类药物会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节失灵,不会随外界环境变化,导致中暑事件。

5. 极端天气影响心理健康

极端天气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带来心理健康隐患。直观感受就是夏天特别热的时候,医院打架斗殴伤害的门诊量就会增加。韩国有研究搜集了几十万病例显示,高温天气的增加会影响心理健康和情绪会受,导致自杀、他杀和暴力事件会多发[3]。家园的破坏、生计的丧失和社区的崩溃,都可能导致人们陷入心理困境、焦虑、抑郁,甚至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营造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友好环境

《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了10项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重点任务,将预防关口前移,建立以气候变化健康早期预警为先导的适应联动机制,推动更层级、多元化健康适应政策与协同机制,旨在通过规划、监测、预警、评估和干预等环节形成闭环管理,主动推进健康适应策略和行动。营造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友好环境离不开公众广泛参与,需在以下三方面着力:

1.细化气候公共服务

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前沿研究主要在发达国家。我国亟需开展深入研究,评估当前和未来的气候变化健康风险,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能提升疾病预警、优化现有资源,识别气候敏感疾病和脆弱人群,提高应急管理精准度,比如强化热浪、寒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报,针对老慢支患者等气候敏感疾病脆弱人群发布风险预警信息。

2.建设气候韧性社区

卫健部门牵头整合各级资源,编写《公众气候变化健康适应手册》,以社区为主阵地,针对气候敏感疾病脆弱群体特别是老年人,邀请医疗野生救援应急减灾专业人员、社区志愿者,开展常态化科普工作。特别是帮助老年人在空调使用、喝水、吃药等生活方式细节上,及时更新固有观念,主动适应气候变化,赋能居民规划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4]。

3.拓展学校气候教育

近年来,学生中暑等事件多发,气候变化已经破圈延伸到青少年真实生活场景。目前,教育系统对气候变化存在认知与感知上的双重不足。一方面,现有的中小学教材关于气候变化的内容略显滞后与陈旧,没能适应当前的气候变化速度和强度;另一方面,丰富的物质环境削弱了Z世代对气候变化的个体感知。教育系统可以结合当前“双减政策”,开发中小学生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理论与社会实践课程,拓展科学知识边界,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时代责任担当。

全球变暖影响的不仅是北极熊和企鹅,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营造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友好环境需从关键小事做起,比如室内气温超35摄氏度为何开电风扇无效;夏天喝白开水是否真的最好。让科学之光照亮气候变化健康适应之路!

参考文献

[1] Abergel, C,Claverie, JM.Pithovirus sibericum: awakening of a giant virus more than 30 000 years[J]. SO M S-MEDECINE SCIENCES, 2014, 30(03): 0767-0974.

[2] Giorgini P,Di Giosia P,Petrarca M,et al.Climate changes and human health:a review of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cross epidemiology and biological mechanisms[J].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2017,23(22):3247-3261.

[3] Obradovich N,Migliorini R,Paulus M P,et al.Empirical evidence of mental health risks posed by climate change[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8,115(43):10953-10958.

[4] 蔡闻佳,惠婧璇,宫鹏,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公众健康的挑战与政策建议[J].科学通报,2018,63(13):1205-1210.

[5] 陈诗雨,杨楠,李屾淼.极端气候下舍不得开空调真的会死人.(2024).

原文来源:正文内容来源于《科小二》公众号

编辑:朱冰睿

初审:姚沁田

二审:朱紫伊

终审:董 舒

全球高温超40℃走向常态化